卧底火锅底料厂 用油来历不明非法添加剂随便加

 文章     |      2019-02-25 15:32:09

 

得知火锅底料存在惊人的内幕后,记者连续多日前往成都周边几个县镇的工厂调查,正由于生产厂家的不规范,这些厂家面对记者时都十分狡猾,当记者以打工者身份前往几个工厂时,一句“只招女工”将记者挡在了门外。最终记者只在一家假冒“重庆小天鹅”的工厂打工几日,揭开了火锅底料生产的内幕。
  一个小厂只有20来个人,竟然能生产七八种火锅底料,还都是“大品牌”,产品销往全国各地;火锅底料使用的生姜烂了 、蔫了照用不误,车间地上全是油,每走一步都可能滑倒,工人不戴手套 、头罩,还对着材料打喷嚏,你想得到、想不到的脏,这里都能看到;此外还有产品保质期作假 ,半年前生产的火锅底料穿上“新衣”就可以说是当天生产的;为瞒天过海,说是添加了合法添加剂,背地里却忙着加辣椒精,用的油连工人都说来路不明,直言厂里的东西自己也不敢吃……
 
  这样的火锅底料制作出的“美味”火锅,你还敢不敢吃?
 
  ◎小村里隐蔽的小工厂,生产的火锅底料销往全国各地
 
  记者卧底打工的这个生产火锅底料的工厂不大,位于成都双流县一个小村子里,位置极为隐蔽。大门刚刚用红色漆料刷过,旁边有几个金色大字,但字却有不同程度的脱落,工厂院内养了一条大狗 ,见到生人就叫。
 
  记者穿着裤衩、拖鞋就进入生产车间了,工厂的仓库不大,放置了生产火锅底料必备的各种原料,姜、蒜、辣椒、包装箱和成品等。生产车间也不大,几口熬底料的大锅,一个搅拌机,两台封口机。记者刚到车间时看到,里面只有十几个人在忙碌地干活,一台机器旁边有两三个人。工人们正在装半固体火锅底料,一个工人先将花椒、盐、味精等固体底料装进内包装袋中,然后另一个人将熬好的辣椒油装进袋中,一个人封口,另一个人装箱,整个过程便完成了。
 
  厂里的一位女工告诉记者,别看厂子小,这里生产的火锅底料品种不少,“冷锅鱼、冷鲜鱼、清油火锅、麻辣烫什么都有,别的厂子能生产的,我们几乎都能生产”。至于每天这样的底料能生产多少,她也不知道,“量不一定,没人统计过,反正是活儿干完了我们就下班”。
 
  工人们告诉记者,整个厂子也就 20来个人,工作量却不小,因为火锅底料的销量惊人,“杭州,沈阳我们都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火锅底料便宜,一袋才卖五六块钱。厂长更是告诉记者,他们的火锅底料在全国各地都有卖的。
 
  ◎工人:知道这个怎么生产出来的,就尽量少吃
 
  几乎没有任何卫生安全防护措施,烂的和蔫了的生姜照样用,用的是什么油工人们自己都不是很清楚,这样生产出来的火锅底料岂能叫人放心?
 
  面对如此环境和如此原料生产出来的火锅底料,工人们又是怎么想的呢?
 
  “这么个环境你们自己还吃你们生产的火锅底料吗?”
 
  “ 有时候也吃。”小张说这话时有些不好意思,但面露无奈之色 ,“ 其他厂子也不可能好到哪儿去,都差不多的样,我告诉你吧,除了几家较大的工厂环境比较好一些外,其他的真的没有说好到哪儿去。走在街上,我们想吃火锅了也吃,担保不准就是像我们这样的环境生产出来的火锅底料,因为你走到哪儿差不多都是这个样,大家都做这样的火锅底料,只是我们做这个的知道这些是怎么生产出来,就尽量少吃。”
 
  “既然知道了,那你们为什么还吃呢?”
 
  “你总不能不吃吧?”
 
  1 卫生 工人不戴口罩,直对底料打喷嚏
 
  在这家工厂,到处都贴着规章制度,一进厂区大门,就能看到墙上贴着的国家关于食品添加剂的公示通知,而在各个车间里也标明负责人以及车间的卫生管理,可谓面面俱到。但记者一进车间就大跌眼镜,当时记者穿着裤衩和拖鞋,工厂负责人啥都没说,就领着记者进去了。一走进车间,记者差点摔倒,白色的地板特别滑,那是生产火锅底料长期积下来的油,走路得小心翼翼。原来,工人们只是偶尔清理机器和灶台的卫生,走廊地面的油不好清洗,他们就没多管。
 
  包装车间里几位装袋的工人穿着工作服和围裙在工作,一位女工穿着一双红色拖鞋,工人们在干活儿时都没有戴口罩和头套,当记者问是不是没有手套时,工人们的回答让记者很吃惊,“有,我们不愿戴”。记者看到由于底料太辣,工人们有些受不了,干活儿时还会对着底料打喷嚏。
 
  车间里脏到令人难受的程度,记者有些不忍再看,搅拌车间里的小张戴着的一双布手套都已经成了黑色,每当熬制底料时,他就拿着一个已经黑糊糊的大勺子在锅底搅拌,而有时候小张为了方便搅拌,直接站在灶台上干活儿。
 
  2 用料 油来路不明,生姜烂了继续用
 
  配料车间专门有一位老人负责,粉碎、称重他全做,火锅底料中会使用到豆瓣酱,豆瓣酱放在一个大水槽里,但是槽壁黑糊糊的粘满了豆瓣酱,而水槽里的豆瓣酱能看到污水沟里的油层,水槽跟喂猪用的猪槽没什么区别。搅拌好豆瓣酱后,老人每次会用一个黑糊糊的大勺子,将豆瓣酱舀进盆里称重。
 
  一次偶然的机会,记者看到老人正在搅拌生姜,记者好奇,便凑上去看。生姜堆在地上,刚从仓库里拿出来,上面有土和冰粒,还没有清洗,而旁边则是污水横流。记者看到生姜并不是原本的黄色,而呈灰黑色,原来这些生姜大都烂了或是蔫了,可让人没想到的是,老人既没有清洗生姜也没有挑出烂的,而是用带土的铲子铲起生姜就往搅拌机里放,搅拌后生姜的颜色也是灰色的。
 
  火锅底料中,用油是必不可少的。记者了解到,最近爆出不法厂商回收地沟油用于生产火锅底料,那么这些油是不是地沟油?但工人们似乎对每天接触的东西也不太清楚,“这些油都是清油和菜籽油”,“我看上面写植物油,这些油有什么作用?”“不知道 ,反正煮就行了”,“那这些油健康不健康?”“肯定是不能吃,好像都是回收过来的 ,每次看见送货的人一送就送几十桶”。
 
  3 设备 消毒池、化验室形同虚设
 
  进车间,工人们根本没有洗手消毒的程序,穿着更是随意,就连记者这样的外人穿着拖鞋和裤衩都能随便进。
 
  记者第一天是由厂里的另外一位负责人带进去的,但随后几次见到厂长的时候,还想穿着裤衩和拖鞋进去就不那么容易了,厂长把记者拦在车间外面,显得很警惕,以身份证复印件和照片为由不让记者进去,而他自己则穿着便装随便出入。
 
  工厂不注意卫生到何种程度,从消毒池也能看出个一二来,不少大企业很注意卫生安全,进车间前换衣、洗手、消毒等是必备的工序,还有专门的工作人员把关,这样才能保证生产食品的卫生安全。而记者看到,在这家工厂车间门口,有一个20厘米左右深的消毒池,但里面一滴水都没有。而工人们在出入车间时,没有去更衣室换衣服,甚至去了厕所也没见洗手消毒。
 
  在这个小工厂里,记者还看到了一个化验室,但化验室里没人,记者待了几天发现,除了房间门头上写了“化验室”三个字,里面摆放了几个器皿之外,根本没有什么人进出,更别提对产品化验。
 
  “这哪儿有真正的化验,没听说过也没人懂那个玩意儿。按照配方生产出来,包装好了,就可以拿出去卖了。”工人们这样说。
 
  4 加工 底料冷却就是用风扇吹吹
 
  记者了解到,为了方便装箱和保证质量,不少企业在生产火锅底料时都是将包装好的火锅底料冷却后再装箱的,而正规的冷却过程需要一个特别大的冷却装置,长长的传送带从内部穿过,经过长时间的冷却,保证火锅底料的温度不是热的 。
 
  而这个工厂却没有冷却装置,热乎乎的火锅底料包装后,就直接用箱子送到了冷却室,所谓的冷却室并没什么东西,只有几个长条案子和两台电风扇。长条案子上摆满火锅底料,工人们将火锅底料拍平整,摆放整齐。
 
  记者不解,“这是干什么?”“冷却。”
 
  “这就是冷却了?没有冷却装置?”“没有。”
 
  “那这样怎么能保证火锅底料的质量呢?”
 
  “没事,我们一直就是这样晾着,用电风扇吹吹就没事了。”
 
  5 品牌 冒用大品牌,工人说“全是假冒的”
 
  记者进车间的第一天就看见工人们的工作服上写着“重庆(成都)小天鹅食品”,而在底料包装上面也写着该知名集团的名字,下面则写着自家工厂的名字。难道这些都是小天鹅品牌的底料,这里便是小天鹅的生产基地?记者了解到,小天鹅是重庆一家生产火锅底料的厂商,该品牌火锅底料系列在全国很出名,这样的名牌是否会在这个小厂内生产呢?带着心中的疑问,记者开始了与厂内员工的对话。
 
  “我看上面写着是小天鹅的火锅底料?”“是的。”“这是小天鹅的火锅底料吗?”“不是。”“那上面为什么写着小天鹅集团生产的呢?”“假的,全是假冒的。”“为什么打他们的牌子,不是有自己的品牌吗?”“有啊,但说是他们的好卖。”“别人不会怀疑吗?”“那些进货厂商又不在乎这些。”不仅如此,在火锅底料精美的外包装上记者看到了产品介绍,这家工厂自称“如口鲜”,是重庆小天鹅旗下的品牌系列,还是小天鹅系列的老品牌,而在外包装上,又打出了“如口鲜”,这品牌跟工厂是同一个名字。
 
  6 生产日期3月生产的底料变成9月份的
 
  记者进去没几天,就看到一位工人和厂长正包装火锅底料。这位工人将已经装好火锅底料的包装箱一个个打开,然后拆开外包装,倒出里面的火锅底料。
 
  记者看到包装都由硬纸壳做成,包装封口也很简单,他们没有用机器封口,而是用窄胶带一个个封好。可包装好的火锅底料为何要将包装拆开重新换新包装呢?“以前的盒子不行了,盒子发黄,我们要换上新盒子”,拆盒子的工作人员对记者说。
 
  但事实并非像她说的那样简单。仔细观察后,记者发现,拆开的外包装盒子上面的生产日期是 2011年3月4日,而新换的包装盒上生产日期写的是9月17日,正好是记者当天干活儿的时间。记者恍然大悟,原来,换了包装后,消费者就以为这些火锅底料是9月17日生产的,而其实这些火锅底料在半年前就生产了。在随后换包装的过程中,记者看到有三包火锅底料已经坏了,被扔掉了,换完新包装后,再用一个新的包装箱包装好,这些火锅底料就瞒天过海成了当天生产的火锅底料了。
 
  “这样的事情不少,我们经常这样干,以前的火锅底料没卖完,拿出来后换个包装就行了,就成了当天生产的。”“这样岂不是把保质期缩短了半年,要是有坏的怎么办?”“没有关系,保质期长着呢。”
 
  7 添加剂 辣椒精、辣椒剂随便加
 
  添加剂是火锅底料中最常见的,不法生产厂商为了保证火锅底料的香味,都会在生产过程中加入辣椒精、辣椒剂、一滴香等,而这些化学添加剂都是国家明令禁止的,为此国家专门出台了食品企业公示食品中的添加剂的通知,要求企业公布食品中使用的添加剂。
 
  这样的通知也贴在该工厂厂内墙壁上,那么这家厂子是否也公示过自己的食品添加剂呢?在火锅底料的内包装上,记者确实能看到上面标明了食品添加剂,在食品添加剂一栏看到有“辣椒精、辣椒剂”字样,而这两样是化学合成的食品添加剂,它们的成分里有砷、铅等有害物质,长期食用会对身体造成很大危害,且并未在上面标明其成分。
 
  而在外包装上,记者又看到了另外一幕 ,同样一种东西,在外包装食品添加剂一栏由“辣椒精、辣椒剂”摇身一变成了“山梨酸钾”,记者了解到山梨酸钾通常用于食品保鲜防腐中,这种添加剂是在国家允许范围内的。
 
  车间里,记者确实能看到外包装上写有的山梨酸钾的粉末状物体,但工人们告诉记者,辣椒精和辣椒剂也确实有,“添加这个比较正常,没有就不香啊。”但记者奇怪的就是,同样的食品,内外包装为何有别呢?
 
  在配料间里,记者常常除了看到豆瓣酱、花椒、盐、味精等必备的东西外,还能看到几个大大小小的包。每次称重老人称好花椒面,就会往里面倒一部分淡黄色粉末状东西,但似乎老人是有意不让记者看到,每次放进去时他都显得很警惕,不是挡着就是趁记者不在的时候放进去了,记者也很难看到,他倒的是什么?放了多少量?为何这么神神秘秘?
 
  这些包里装的到底是什么,老人往花椒面里放的又是什么呢?记者在随后的观察中便留意起了这几个小包 ,在电子秤旁边记者发现了一包装有淡黄色粉末的小包 ,外包装上写着山梨酸钾,而另一袋则没有任何外包装,小张告诉记者那是食品添加剂,至于是什么食品添加剂,小张也说不上来。
 
  记者便盯着老人问,“那个淡黄色粉末是什么?”“不知道。”老人有些支支吾吾,“是食品添加剂吧?”“你怎么知道是食品添加剂,你认识?”“他们说的。”老人接着便不再说话,嘴上有一句每一句地应着,显得很警惕。
 
  “这个是国家允许的添加剂,这个一般放多少,跟其他的原料怎么配?”“一两。”“可我看你有时候称得并不准啊。”“多点少点无所谓,差不多就行了。”
 
  ◎记者手记
 
  莫让火锅中了毒
 
  不消毒、不洗手,黑手套,地上滑得让你不得不小心翼翼,烂的生姜搅碎照用不误,只要你能想到的脏,这家生产火锅底料的厂家都有,多么不堪入目工人都等闲视之,更让人感到恐怖和气愤的是,这样的底料使大家爱吃的火锅成了毒火锅,为了追求火锅的味道,辣椒精、辣椒剂随便往里加,大量化学添加剂使火锅成了有毒食物。
 
  其实,火锅底料中添加一滴香、辣椒精、辣椒剂等物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而记者在四川这个火锅大省看到,这里的人对此也不以为然了,以一种“明知故犯”的心态说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让人愤怒却又无可奈何。
 
  或许普通消费者看到记者的暗访会感到愤怒,想不明白这些人为什么要害人,让大家在入口的食物上深受其害。而记者通过和工厂工人的交流却感到无奈,我们明知道自己吃的是有害的东西,却只能将其吃进肚子而无能为力,因为如今好像到哪儿都是吃,不是吃了这个有毒的就是那种有害的。
 
  自己生产的东西有可能吃进自己的肚子里,这是自欺欺人还是自作自受,害别人就是害自己。其实,最可悲的还是我们这些普通的消费者,我们每个人都是潜在的受害者。企业家体内该流着道德的血液,而不是贪婪的黑色,相信每个生产者都不希望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市场需要监管,需要生产者的自律。